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兴起,汽车市场也逐渐开始发生了变动,传统品牌与新势力品牌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电动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已经成为了全球车企共同发展的新方向,有些车企很早就意识到汽车行业将会朝着电动化方向发展,因此很早就做好了产业布局、电气化转型升级的准备,尽快加入到新的竞争中来,帮自己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保持地位。
当然,除了传统车企以外,进入到电动车和智能化汽车时代,还出现了很多造车新势力,以及引来了许多品牌来“跨界造车”,有些原本是造手机的、造相机的、造电视的或者是造电动摩托车的,都想要进入到新能源汽车行业中来。大浪淘沙,在时代的变革中,汽车行业的洗牌已经开始,但是已经有不少车企开始站不稳甚至倒下了。
雷丁汽车是国内高端自主研发电动汽车品牌,自2008年开始专注于电动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及生产制造,旗下比较知名的车型就是雷丁芒果了,于2021年推出,定价在2.98万元起售,实际上就是与宏光MINIEV属性差不多的微型电动车,与高端汽车基本不太沾边。但你以为雷丁汽车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企业吗?那就错了。
【资料图】
雷丁汽车的前身是一家叫比德文的电瓶车企业,凭借着请来刘德华当代言人,在山东可以说是风生水起。在2002年,草根出身的李国欣也就是雷丁汽车创始人,注册了潍坊比德文电动车制造有限公司,依靠着低速电动车也就是俗称的“老头乐”迅速占领市场。在2016-2018年这三年,雷丁的销量从15万辆升至21万辆再到28.7万辆,连续三年蝉联低速电动车销量冠军,并且在当年它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30%。光是2018年,雷丁的营收就达到了120亿元。
2018年开始,由于许多交通事故与“老头乐”相关,市场开始对其严厉监管。此时,李国欣拿着200亿元进入了汽车市场,一番大肆收购之后,生产出的雷丁芒果销量平平。在今年年初,李国欣自曝资金链断裂,而在不到4个月时间后,雷丁汽车宣布破产。自2023年以来,关于雷丁汽车的民事案件高达约100起,申请破产之前,雷丁汽车涉及法律诉讼合计190宗,涉案总金额2.0621亿元。曾经的“老头乐”一哥瞬间变成了官司缠身的“老赖”,有媒体分析称,李国欣在去年年底已经移居国外,这是直接摆烂“润”了?
在合资车市场方面,福特中国也被曝出裁员信息,今年2月,福特宣布未来3年将裁员3800人,以此削减成本并在电动车市场保持竞争力。而在最近的5月10日在网上就有有消息称,福特中国开始裁员,裁员人数高达1300人,被裁人员将按照N+3标准赔偿。
在国内,福特近几年的销量表现平平,本以为全新一代蒙迪欧的到来,能让福特在国内市场掀起一阵波澜,上市当天蒙迪欧价格定在15.98万元起售,确实很振奋人心,但实际上从去年6月份上市至今,2023年蒙迪欧1-4月份的销量为13520辆,平均月销仅3380辆。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福特在华销量同比下降了33.5%,全年品牌共售出49.6万辆车,市场份额同比下滑0.3%至2.1%,息税前亏损为5.72亿美元。
因此,福特中国开始制定缩减投资以提高盈利能力的新计划,开源节流。福特汽车CEO吉姆·法利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明确表示:“我们将制定一个投资较少、更精简、更集中的中国业务,会将战略重点调整为商用车、电动汽车和出口业务。”实际上不仅在国内,福特裁员主要针对欧洲地区,主要是德国和英国两地。被裁岗位包括工程师和部分管理人员,其中德国地区裁员2300人,约占当地员工总数的12%左右,英国地区裁员1300人,约占当地员工总数的20%。
不仅是传统燃油车品牌难,新能源汽车也难。极星汽车这个品牌可能大家有点陌生,确实在路上也很少能够见到,目前它是吉利集团和沃尔沃集团共同拥有的全球高性能电动车汽车品牌。实际上极星已经有着超过20年的历史了,曾经它一直致力于开发赛道和街头上的顶级速度机器,在2016年被沃尔沃收购,成为了沃尔沃赛车部门的存在,包括V60等沃尔沃车型都有极星版配置,也就是高性能版本。
在2017年10月,极星宣布成为一个全新独立的高性能电动汽车品牌,并对外发布首款高性能混合动力车型-极星1,国内指导价为145万元,而后,又推出了极星2等后续车型。懂哥也试驾过极星1和极星2这两款车,在动力和操控性能方面,确实很有优势,但对于国内来说,极星2的定价确实太高了。在极星汽车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财报中表示:交付量为12076辆,按年增加了26%,财报显示,极星第一季度净亏损为900万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75亿美元净亏损有所缩减。
最近,极星官方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0%,并且已经冻结了招聘工作。极星首席财务官Johan Malmqvist表示,公司正致力于降低运营成本。他指出公司正在“对我们的员工队伍采取目标明确的措施”,“鉴于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公司正在努力控制成本。”在2023上海车展上,极星3在中国市场正式发布,双电机长续航版售价69.8万元,双电机高性能版售价79.8万元,本来原计划是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开启首批交付,但该计划可能将要延迟到2024年上半年。
标签: